“上个网,被赛博确诊ADHD(注意缺陷多动障碍)。”今年年初,晶晶(化名)完成了上网时无意间刷到的一套ADHD测试后,在帖子评论区留了言。很快,这条留言被顶上了热评。
信息化时代,短视频平台已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。最近,在线“诊断”NPD(自恋型人格障碍)、ADHD(俗称“多动症”)在线自测等帖子、视频在网上大量出现,不少网友表示经过测评,自己“赛博确诊”了相关病症。这些所谓的在线诊断真得可信吗?然而网上真真假假的心理测试背后往往“暗藏玄机”,所谓的赛博确诊不仅缺乏科学性,有的甚至是诱导消费的一个环节。
线上心理诊断大量出现
赛博“确诊”后发现是“误诊”
晓静(化名)走进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的门诊时,带着明确的目的,“医生我应该是成人ADHD,你帮我下个诊断,开些药吧。”打开诊室门,晓静说出了自己的诉求。
之前没有看过精神科,也没有相关病史,让晓静如此确认自己“患病”了,仅仅是因为网上的一个测评。她表示,自己在网上无意间刷到了ADHD的视频,出于好奇点进去看了看,没想到视频中提到的症状自己“全中”。“我当时很害怕,又在网上找了很多专业量表测,发现结果都显示我有‘病’,我就赶紧来医院,想开点药。”但在经过一系列专业评估和检查后,医生却告诉晓静,她的症状并没有达到成人ADHD的诊断标准。
“对号入座”的不只晓静一个。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儿少心理中心主治医师王婷告诉记者,自己每周在门诊上,几乎都会遇在网上自行“确诊”,但实际上是“误诊”的患者。如果在社交平台上搜索,会发现了大量标题为“偶然接触ADHD没想到直接网络确诊”的经验分享帖。这类视频将洗漱、打扫卫生拖延,看视频必须2倍速,长时间听人讲话会走神等情况归类为“典型”症状,让不少人成功“确诊”。
而这样的“赛博确诊”不仅出现在自我认证中,甚至有人直接帮身边人对号入座了病情。最近,小梁(化名)在公司,都会有意识地疏远一位同事,因为之前上网刷到了NPD典型行为的视频,看完后发现,这位同事完全“匹配”视频中的“症状”。“我觉得他很可能就是NPD,我又在网上搜了很多远离NPD的教程,觉得还是不要走得太近比较好。”
点击观看相关媒体报道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qQV5l5T0E02915ElPyeAtQ